“传感器数据误差控制在0.4%以内!”“系统防洪决策效率提升25%!”7月22日,在江苏高邮市杨庄漫水闸成果验收现场,随着江苏润邮集团技术总监按下系统确认键,常州工学院智禹智水团队为期7天的智慧水利社会实践圆满收官。从攻克高温环境下的设备稳定性难题,到研发适配中小型水库的数字孪生系统,这支大学生团队用技术创新践行“将论文写在治水一线”的承诺,为基层水利现代化转型注入青春动能。

“早在实践启动前3个月,我们就联合江苏润邮集团开展需求调研,发现中小型水库普遍存在水位监测滞后、防洪决策依赖经验、数据格式不统一等痛点。”团队指导老师肖贤建介绍,基于此,团队确立“数字赋能安全,青春筑梦水利”的实践宗旨,提前完成数字孪生技术框架学习、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硬件调试,并与企业共同制定“问题导向、产学研协同”的实践方案,确保技术研发精准对接基层治水需求。

7月15日清晨,团队一行12人抵达杨庄漫水闸管理所,来不及休整便召开由学校、企业、闸管所三方参与的工作会议。“我们要构建1套数字孪生系统,重点实现水位监测、闸门控制、应急调度3大功能升级!”项目负责人、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于瑞的话音刚落,各小组便迅速行动:工程组肩扛激光测距仪,沿着300余米长的闸段来回勘测,逐一记录闸门启闭机、闸室结构等127个关键节点数据,为三维建模打下基础;技术组则一头扎进漫水闸档案室,梳理近5年历史水位数据,当发现30%以上的数据存在缺失时,立刻启动“三源互补”修复方案——通过关联气象站降水数据、周边河道流量数据、人工巡检记录,逐步补齐数据缺口。
高温高湿的环境,成为团队研发路上的首个挑战。7月17日,系统开发进入关键阶段,技术组发现超声波水位计受环境影响,数据误差率高达2.3%,远超0.5%的行业标准。“必须给传感器加‘防护衣’!”技术优化小组连夜召开讨论会,最终提出“双层屏蔽+智能温控”解决方案:在传感器外壳喷涂石墨烯涂层隔绝湿气,内部集成温度补偿模块实时校准数据。为验证方案有效性,成员们轮班值守监测点,连续48小时记录数据,当看到误差率稳定降至0.4%时,负责硬件调试的学生陈科方才顾得上擦去额头的汗水:“每一组精准数据,都是对基层治水的负责。”

挑战接踵而至。在闸室底部部署传感器时,工程组发现原设计的电缆长度不足,若重新采购将延误工期。团队当即召开会议,结合闸室通风条件与供电现状,创新提出“无线中继+太阳能供电”组合方案——利用无线信号中继器解决数据传输距离问题,通过太阳能板为设备供电。“这个方案不仅省了重新布线的麻烦,还比原计划降低15%的施工成本!”江苏润邮集团工程师忍不住为学生们的临场应变点赞。
实践第五天,团队主动为系统“加码”极端环境测试:在闸顶搭建-40℃冷舱与85℃热舱,模拟北方冬季与南方夏季的昼夜温差;运营小组则发起DDoS网络攻击模拟,检验系统抗干扰能力。测试过程中,系统共触发17次异常报警,均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毫秒级响应,未出现数据丢失或延迟。“基层水利系统既要扛得住恶劣天气,也要防得住网络风险,我们必须考虑周全。”负责系统安全的学生周悦解释道。
数据治理是另一大难点。传统水利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、更新滞后等问题,无法直接接入数字孪生系统。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开发数据清洗算法,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,实现气象、水文、视频监控等六类数据的自动整合与实时更新。在漫水闸远程监控中心,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流清晰显示:系统上线后,水位监测响应时间从原来的1分钟缩短至15秒,效率提升4倍。
“每天收工后,我们都会和企业开沟通会,根据他们的反馈优化系统。”学生康泽宇回忆,针对偏远水库供电难的问题,他优化了设备通信协议,通过降低数据传输频次与优化能耗算法,使传感器功耗降低30%。这一方案被企业纳入后续推广计划,“大学生的想法接地气、实用性强,正好解决了我们的痛点!”昌雨彤说。
7月22日的成果验收会上,高邮市水利局负责人现场操作数字孪生系统,看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水位数据、动态模拟的防洪调度方案,他由衷评价:“这套系统为中小型水库管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智能解决方案,为长三角地区基层水利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。”
据了解,此次实践团队通过四级联审机制与双盲校验,形成3.2万字技术文档,构建起包含12个核心模块的智慧水利系统。经测算,该系统不仅能提升防洪决策效率25%,每年还可减少水资源浪费约18万立方米。目前,实践成果已被纳入江苏省水利科技推广目录,将为长三角地区300余座中小型水库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。
“把课堂所学用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,才是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。”昌雨彤表示,常州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,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生产一线,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、助力地方发展中绽放光彩。
(通讯员 常州工学院 叶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