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崔家营社区,一群大学生与银发长者共同谱写了文化传承的暖心故事。2025年7月至8月,西北大学哲学学院“文韵新声”银龄实践队开展为期36天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他们深入这个典型的“村改居”社区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赋能实践。
古韵新生:抢救即将消失的村庄记忆
“再不抓紧记录,这些故事恐怕就要随着我们这一代人一同消逝了。”村史编写小组组长、72岁高龄的崔大爷感慨万千地说道。西北大学“文韵新声”银龄实践团的同学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,这个已完成“农转居”的社区里,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人们平均年龄已高达70岁,许多珍贵的口述历史正面临失传的危机。
实践小组迅速执行行动方案,助力重建村史编纂团队,并设立了每周一、四的“记忆沙龙”,定期举行会议。大学生们不仅肩负起记录的职责,还指导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的录音与录像功能。“我们目前的决心是坚定的!无论任务多么艰巨,都必须确保这项工作得以完成并达到预期标准。”展望未来长期的编纂工作,杨爷爷面带微笑,信心满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。
耆乐融融:老碗会里的温情对话
“来,尝尝家里腌制的浆水菜!”每位老人带来一盘菜肴,八位长者齐聚的饭桌上弥漫着各色菜香。实践队创新性地复兴了“老碗会”的传统,定期组织志同道合的老人们围坐一堂,畅谈年轻时的农耕劳作、村庄变迁和家庭往事,分享各自的亲情、乡情与邻里情,那些沉默的岁月记忆在对话中重新焕发活力。
除了举办“老碗会”之外,实践队还精心策划了“老物件展”和“村屋位置展”活动。展示的背篓、老门牌等老物件,以及老街坊的画面,勾起了人们连绵不断的温馨回忆;“家庭摄影”活动则让许多老人首次与孙辈留下了珍贵的正式合影;而“乡情接力”活动则让老人们与老友一同重温了“勤劳、善良、老实”这些历久弥新的乡情精神。
活力夕阳:绽放银龄自治光彩
“活了60多年,没想到还能成为‘文艺骨干’!”在实践队精心组织的“文艺共学营”结业展演上,新加入“东方红声团”的刘阿姨激动地表示。针对社区文艺资源闲置的难题,实践队创新设计了“个人培养-团队建设-服务赋能”三级培育体系,成功孵化出2支老年文艺团队。
“我们并不缺少才艺,真正缺乏的是能合作的团队与展示的舞台。”结业之际,王阿姨对小胡说道。
青春与银龄的双向赋能
“年轻人从老人那里汲取智慧,老人因年轻人重焕活力,这种双向赋能正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金钥匙。”崔家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。这次实践,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实践的鲜活课堂,更是一次对“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社会议题的青春演绎,为应对老龄化挑战、赋能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实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