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润万家实践队井冈山汉头村行:红色文化润童心 普通话课堂播新声
通讯员 王雨欣 冯皓阳
“红军叔叔当年用‘三条纪律’守护百姓,今天我们学普通话,也要像红军守纪律一样认真!”6月22日,井冈山光明乡汉头村的村委会活动室里,南昌大学法润万家实践队队员手持红色故事绘本,用标准普通话向20余名留守儿童讲述井冈山革命故事,一场以“红色文化为魂、普通话为桥”的特色课堂在此热闹开课。
红色绘本启智,普通话讲活革命记忆
“大家看,这张图里,毛泽东爷爷在油灯下写《井冈山土地法》,即使只有一根灯芯,也坚持为老百姓制定‘分田’的规矩。”课堂伊始,队员展开提前准备的红色绘本,用清晰的普通话逐页讲解,绘本上“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“黄洋界保卫战”等画面,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。
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,队员们设计了“红色词语跟读”环节:“‘井冈山精神’——请大家跟我读!”“‘法治为民’——注意‘治’是翘舌音哦!”队员一边领读,一边纠正孩子们的发音,遇到晦涩的革命术语,就用童趣的比喻解释:“‘工农武装割据’,就像红军叔叔和老百姓手拉手,一起守护家乡。”
10岁的小弟弟此前总把“革命”读成“gái命”,在队员的耐心指导下,他逐渐掌握了平翘舌音的区别,还主动举手用普通话分享:“我爷爷说,红军在汉头村住过,他们帮村民挑水、种地,从来不随便拿东西。”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,用略显稚嫩却愈发标准的普通话,让红色记忆在课堂上鲜活起来。

趣味互动助学,红色元素融入推普环节
“现在我们来玩‘红色词语emoji猜猜猜’!”为了让普通话学习更有趣,队员们结合井冈山红色元素设计互动游戏:展示“🔴+🪖”的emoji卡片,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猜出“红军”;画出“🔥+🌟”的图案,启发大家联想“星星之火”。猜对的孩子能获得印有红色标语的笔记本,孩子们举手抢答的热情高涨,活动室里满是清脆的普通话问答声。
手工制作环节同样紧扣“红色+推普”主题。队员们分发印有“井冈山精神”“普通话推广”字样的涂色卡片,让孩子们一边涂色,一边用普通话念出卡片上的文字。“我要把‘坚定信念’涂成红色,就像红军的旗帜一样!”一位7岁的小妹妹一边涂画,一边大声念出词语,队员们在旁适时纠正她“念”字的声调,让学习在轻松氛围中自然发生。

“以前觉得普通话不好学,今天跟着红军故事学,一点都不难!”活动结束后,孩子们围在队员身边,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分享收获,有的还主动背诵课堂上学的红色短句,眼中闪烁着对语言学习与红色历史的双重热爱。
红色场馆溯源,普通话解码革命初心
在汉头村推普课堂开展前一日,实践队还带着部分孩子代表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,用普通话开启“红色文化溯源之旅”。在“工农武装割据”展区,队员指着展柜里的《井冈山土地法》抄本,用普通话向孩子们讲解: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,上面写着‘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’,让老百姓有田种、有饭吃。”
孩子们凑在展柜前,认真听着普通话讲解,不时提出疑问:“红军叔叔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法律呀?”“他们用什么语言跟老百姓沟通呢?”队员们结合历史细节耐心解答,还教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读抄本上的核心条文,让红色法治的初心通过规范语言传递。
“以前带孩子来博物馆,他们听不懂讲解就没兴趣,今天有大学生哥哥姐姐用普通话讲故事,孩子听得特别认真,还学会了好多红色词语。”陪同参观的汉头村村干部说。

此次汉头村推普活动,实践队不仅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专业的普通话指导,更以红色文化为纽带,让语言学习与革命传统教育深度融合。实践队表示:“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‘红色+推普’模式,让孩子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,读懂井冈山精神,让红色基因通过规范语言代代相传。”